2025年10月开头,“全球坚韧船队”被以色列军队一一拦截,450多位援助活动者被关押。到了10月4日,仅有137人获释抵达土耳其。 出境的人纷纷爆料所谓“暴力虐待”;通贝里仍没回来,大伙纷纷问:这些指控,是噱头,还是真刀真枪? 壮志未酬的援助“船队大游行” 几个月前,某些坚持“不能只发推文”的活动人士决定干点实事。GlobalSumudFlotilla(中文可以叫“全球坚韧船队”)队伍集结起来,一艘艘出发。 目标听上去简单:突破封锁,让世界看见加沙人的困境。参与者来自欧洲、北美、中东等地,有环保主义者、国会议员、律师,也有普通人。 船队走海路,总数接近40艘,载的人数有组织方说的450多。通贝里也在其中。到了10月1日,海面上气氛紧张:船只被快艇包围,有直升机盘旋,通信断断续续。那些船上的人拍视频、发贴文,一会儿说“我们被拦截了”,一会儿收不到信号。外头也开始有媒体报道,以色列海军正在对这些船只采取行动。 到了10月2日,以色列几乎把所有船都拦下来了。 组织方说被扣的人数“450余人”,通贝里被列入其中。以色列官方就说:“海上封锁有效,我们在执行法律。” 双方立场已经明确:一个说这是人道使命,一个说这违反规则。 10月3日,高潮来了。最后一艘名叫“Marinette”的船在距离加沙约40多海里处被以色列军方扣下。组织方声称所有船只都已被拦截,所有人被带到Ashdod港口,再被拘留或等待遣返。 有人在被带上岸、被拉上下船、被拍照、被问话……整个过程有部分录影,也有目击证人描述。
这一段里,矛盾点不少。船队一边说自己是人道援助,一边以色列说这是违反海上法律的行为。国际法、海上封锁的合法性、拦截方法是否过度,这些话题一下子从法律教科书跳到现实海面上。还有通贝里这个标志性人物在场,让媒体聚光灯亮得特别刺眼。 大家开始问:如果真的被拦下,就应该被怎样对待?接下来就看释放者怎么说。 “释放与控诉”:137人抵土耳其后的那一幕 10月4日,无论你信哪个版本,这一天都不能忽视:137人被释放、乘专机从以色列出发,飞到土耳其伊斯坦布尔。活动人士刚下飞机,机场的灯、摄像机、记者话筒对准他们。那些还在押的,包括通贝里,被没有带出镜头的人却同样参与了他们的故事。
这些获释者的爆料,听起来像电影脚本写出来的,但大多是他们口述:“推搡”、“拖拽”、“拳打脚踢”——说的是身体上的挤压、被迫用手扶墙或者地面、被士兵拉头发之类的。 活动者里有人声称通贝里被强迫与一面以色列国旗一起拍照、甚至被迫亲吻国旗。 有的人说,不,亲吻那部分我没亲眼看见,但她被裹国旗示众。还有人说听到她尖叫。 要肉眼看见证据难。在机场访谈里,有人脸上带瘀,有人手臂红,有人说被铐时间很久。部分人还提到牢房里有床虱、潮湿发霉、卫生极差。他们说饮水不够,食物单薄;医护被拖延;得了皮疹、脱水、疲劳。通贝里据称发信给瑞典外交人员,说自己感觉眼睛干、皮肤疼、体力下降。(Reuters) 以色列方面的回应能让人觉得冷静派走上舞台:官方说所有被拘押者都得到了法律权利、食品、水、医疗。否认“殴打”或“强迫亲吻国旗”这些指控属于“无证据的说法”。 声明里提到监狱或拘留设施里也有探视、律师进出。还有以色列国防或安全部门发言人说,有些控诉可能是因为“拘留条件艰苦”引起心理或感受上的放大。
机场外、报道里、社交媒体上,镜头对准的往往是“被侵犯的尊严”这个点。被迫拍照、用旗帜裹住、摔倒、被拽头发——这些词让观众心疼,也让人怀疑影片有没有真的录下来。很多获释者在说“我看到了”“我听说”“我感觉”。有的说“我亲眼看到她被迫爬行”;有的说“这是断断续续的一部分,我不确定是不是为了羞辱”。 通贝里没被释放这件事更添悬念。她的名字是焦点,用来代表某种抗争,也代表了许多人期待一个标志性的“正义结局”。 瑞典外交部已公开表示正努力交涉。活动组织方要求国际人权组织介入调查,想让录像、证人、医生报告三项齐全。 获释者回忆说,有人在被带去拘留中心途中就被推下船台阶摔倒;有的人被问:“你是谁支持谁?”这类政治问题被一再追问。在牢房里,空间拥挤;夜里灯光强;,你几乎睡不着。靠墙坐或者窝在地上,半夜醒来被喊点名。有些人说:“长时间站立,被迫背对墙,好像在做惩罚动作”; 也有人说,“我裤子被拉下来一小段”“有人笑着看”。细节很多,真真假假混在一起——看得出每个人的记忆里都带着痛,带着羞辱,也带着“我希望有人信我说的”这种期待。
船没靠岸,人先进牢 援助船队的遭遇,简直像电影《碟中谍》的反面教材。 9月末那天,海上风不大,阳光很好,450多人的人道船队挂着各国旗帜驶向加沙海域。船上装的不是武器,是面粉、药品和医疗器材。结果还没靠岸,迎接他们的不是海鸥,而是以色列海军的快艇。 对方动作快得像抢红包,先是强行登船,接着统一押走。援助船队从“国际志愿者”一夜变成了“军事嫌疑人”,连瑞典“环保少女”通贝里也没能幸免。 她原本是去关注环境和人道问题,结果被带去坐了“铁窗环保讲堂”。
拘押后,外界的消息几乎被掐断。直到10月4日那天,土耳其机场迎来一群看起来比难民还憔悴的人——那是137名被释放的成员。落地那一刻,他们几乎是扑到地上亲土耳其的地面,不是作秀,是庆幸。接下来,他们向各大媒体爆料:有人被打、有人被剃头、有人被迫爬行,还有人被逼着亲吻以色列国旗。 这些指控的真实性,目前仍待各方调查,但有一点是共识——这些人确实被关了、确实被打过问讯、确实被剥夺了基本通讯权。 援助行动变成了人权灾难,国际社会看得一脸懵:送物资的被打,打人的还在开记者会解释“合法执法”。
而最让人揪心的,是通贝里迟迟没有出现在获释名单中。这个曾在联合国怒斥政客“偷走了我们的未来”的女孩,这次自己被现实狠狠教了一课。 有人调侃:“她去加沙是为了拯救世界,结果世界没救她。”话虽重,却刺耳地真。 舆论爆炸,外交开始甩锅 事情到了这一步,舆论早已炸开锅。土耳其第一时间表态,称“这不是人道主义,这是赤裸裸的侵犯”;瑞典也赶紧召见以色列大使要求解释——毕竟通贝里可是他们的“国宝级少女”。欧盟那边嘴上说要“进一步了解情况”,但动作慢得像老牛拉车。美国则一如既往地“深表关切”,说完关切就没下文。 国际媒体开始连轴转报道。CNN、BBC、半岛电视台都派记者追踪此事。阿纳多卢通讯社甚至放出被虐成员的医疗报告:多处挫伤、轻度脱水、精神创伤。 报道配图一出,评论区直接炸成“人道地狱现场”。
以色列国防军发言人则表示,“援助船队违反安全规定,部分成员存在敌对行为”,这解释听起来像“我打你是为你好”。面对质疑,以方又搬出那套老说辞:“在冲突区,没有无辜的船。”这句话可谓一针见血地把自己推上了舆论火山口。 与此同时,世界多国民众开始在街头举牌抗议,从瑞典到土耳其,从巴黎到雅典。最具象征性的一幕出现在斯德哥尔摩街头——一群年轻人拿着通贝里的肖像,高喊“放人、放船、放良心”。 这场事件,已经不仅仅是一次扣押行动,而是一次关于“人道主义底线”的全球测试。被打的不是志愿者,而是人类最后一点体面。
至此,整件事像被推到山顶的滚石,越滚越快。谁都知道,这事还远没完。接下来会有外交风暴、调查委员会、国际听证会……但对那些刚从牢房出来、身上还带着淤青的援助者来说,最想要的不过是两样东西——阳光和自由。
广源优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